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阳市三告别工程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6-29 00:33:5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72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阳市三告别工程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陕西省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阳市三告别工程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咸政办发〔2009〕18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咸阳市“三告别”工程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咸阳市“三告别”工程
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三告别”工程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陕西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陕西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实施细则》及《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咸字[2009]4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扶贫项目建设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 “三告别”工程资金是指:1、市、县财政安排的“三告别”资金:2、市级有关部门安排“三告别”资金;3、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市级“两联一包”扶贫单位筹集的“三告别”资金;4、中国银行总行、南通市援助的“三告别”资金。
第三条 “三告别”资金必须用于“三告别”规划确定的1万户居住土窑洞特困群众建房补助。补助标准为特困户搬迁每户补助2万元。

第二章 资金筹集

第四条 市委市政府决定,从现在起用6年时间,完成5.4万户21.3万居住土窑洞贫困群众搬迁的目标任务。从2009-2011年,用3年时间,首先集中解决1万户居住土窑洞特困群众居住问题。搬迁任务切块分解落实到市级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对口帮扶及市级“两联一包”单位和部门。
第五条 解决1万户特困户土窑洞搬迁需筹措整合各类资金2亿元,按照每户2万元的补贴标准,其中市扶贫办6000万元,市财政局3000万元,市发改委3000万元,市民政局3000万元,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各300万元,有“三告别”任务的9个县,每县财政自筹资金600万元,中国银行总行、南通市、市级两联一包单位及社会力量援助资金。
第六条 要确保资金按期到位。市、县用于“三告别”工程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纳入两级财政预算,并如期足额拨入财政扶贫专户,确保专款专用。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必须在每年年末编制下一年度各自实施的“三告别”实施项目和资金筹措计划。并积极协调上级业务部门,认真落实“三告别”工程项目所需资金。

第三章 资金整合

第七条 有“三告别”任务的县要做好各类项目资金捆绑整合工作。整合农业、水利、林业、农机和城建等涉农部门资金,集中投向“三告别”工程,同时,做好搬迁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开发。
第八条 资金整合以县为平台,每年年底,由县长主持召开有关部门联席会议,整合各方资金,分解落实下一年建设任务,确保本县“三告别”年度任务按时足额完成。
第九条 各县整合的“三告别”资金,必须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整村推进、逐村实施的原则安排使用。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条 “三告别”工程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补贴资金发放纳入一折(卡)通兑付。
第十一条 市级财政用于“三告别”工程专项资金纳入市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由市财政局按照市实施“三告别”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计划拨付。各县用于“三告别”的本级财政资金纳入扶贫专户管理。
第十二条 市扶贫、发改、民政等有关部门承担的“三告别”资金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使用管理。
第十三条 中国银行总行、南通市援助的“三告别”资金,按已商定办法使用管理执行。
第十四条 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和市级“两联一包”扶贫单位用于“三告别”资金,由援助方与受援县协作管理,受援县“三告别”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台帐,掌握动态,跟踪管理。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三告别”资金使用实行公示制,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六条 市县财政、扶贫、发改、民政、督查室等部门要加强对“三告别”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稽查工作。市上实行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对资金管理不严、使用不当的,一律按违纪查处。
第十八条 “三告别”工程项目竣工后,由市实施“三告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民政局等部门组织考核验收。
第十九条 考核验收等次划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考核结果纳入县市区和包扶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第六章 奖励惩处

第二十条 设立市“三告别”工作奖励资金。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三告别”工作激励原则。市财政每年从用于“三告别”工程的1000万元中拿出30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奖金全部用于各县“三告别”项目建设。
第二十一条 2011年底对解决1万户居住土窑洞特困群众的居住问题工作进行总结,对任务完成好的再予以奖励补助。
第二十二条 对有“三告别”任务的县市区,当年资金能及时足额到位,项目工程任务完成好,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发挥较好效益的,依据考核结果,结合所承担“三告别”任务量的大小和完成“三告别”年度任务的情况,给予奖励。
第二十三条 对“三告别”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资金到位差,工程建设任务完不成的县市区及市级单位和部门,依据监督检查和考核验收结果,在全市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凡受到通报批评的县区市、市级部门及个人,取消评选先进资格。对通报、督查后仍然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追究县区市或单位领导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各县市区及相关单位根据本办法,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备案。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负责解释修改。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养路机械安全使用审批办法(试行)

铁道部


养路机械安全使用审批办法(试行)

1994年5月21日,铁道部

第一条 为保障铁路运输、施工作业安全,加强养路机械的安全使用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新研制及新改造的养路机械(含线路质量检测、安全防护设备及有关小型液压机具等,以下同)在全路推广使用前的安全审查。
第三条 报部审批的养路机械应具备下列条件:
1.产品经过铁路局(含院校)组织的技术鉴定;
2.产品经过铁道部、铁路局主管部门人员参加的地方省组织的技术鉴定;
3.在结构和性能上有重大改进的既有产品,经过铁路局组织的技术鉴定或技术评议。
第四条 养路机械的安全使用审批工作,由铁道部工务局组织实施。由铁道部组织鉴定的产品,不再进行安全使用审批。
第五条 铁路局鉴定的养路机械限于本局试用或使用时,由铁路局比照本办法进行安全使用审查,同时将有关资料报部备查。
第六条 养路机械报部审查时,须由产品生产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有关资料:
1.产品技术鉴定证书或技术评议意见;
2.进行技术鉴定或技术评议的全部技术资料和涉及行车安全的专项检测报告;
3.产品的安全操作规程;
4.对审查内容的必要的说明资料等。
第七条 报部审批的养路机械范围包括:
1.道碴捣固机械:
2.道碴清筛机械,
3.道床整形机械;
4.轨道稳定和夯实机械;
5.起拨道机械(机具);
6.钢轨整修机械(含打磨、刨边、直轨、平轨、钻孔、锯轨、轨缝调整和长钢轨拉伸机等);
7.轨枕抽换机及方枕器等;
8,龙门铺轨机;
9.长钢轨运输列车及换轨车等;
10.移动式钢轨气压焊机;
11.机动螺栓扳手;
12.轻、重型轨道车及拖车(含发电轨道车和带吊的轨道车及拖车等);
13.地面式钢轨涂油器;
14.线上辙叉吊装机械;
15.钢轨探伤仪;
16.列车接近报警器及列车速度监测仪;
17.其他新研制的需上道使用并涉及行车安全的机械设备。
第八条 根据不同的机械及设备,对下列内容进行全部或部分审查:
1.安全设施;
2.走行及下道装置;
3.对轨道电路的绝缘性能;
4.人身保护措施;
5.机械防卡死性能;
6.机械作业状态和下道状态的限界;
7.机械使用条件;
8.机械安全操作规程及故障紧急处理措施;
9.轨行式动力机械及各种专用车辆的动力学性能;
10.质量检测、安全防护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第九条 审批期限为自接到审批申请及完整资料后30日内。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审批时,应及时通知申请单位。
第十条 对上报的养路机械的审查结果,由铁道部工务局发文通告各有关单位。
第十一条 未经或未通过安全审查的养路机械,严禁在全路推广使用。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1994年5月15日起试行。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铁道部工务局负责解释。


郑州市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149号)


  《郑州市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业经2006年2月17日市人民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市长 王文超
                            2006年2月19日

郑州市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



  第一条 为及时发现、治理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在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技术上的安全缺陷等。

  重大事故隐患根据可能导致重大事故损失的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具体分级标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活动中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及相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对煤炭、矿山和消防等安全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国家对其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未作规定的,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四条 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在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单位负责、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负全面责任,生产经营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负主要责任。



  第六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领导、监督和协调,及时解决排查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在每年预算中安排相应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监督有关部门承担的专项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其他对安全生产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以下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对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完善重大事故隐患排查、登记、报告、整改制度,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排查、及时发现、排除重大事故隐患,并按月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书面报告本单位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情况。书面报告应当经本单位负责人签字。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对调换工种或者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及使用新设备的从业人员,应当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运用预先危险分析、故障危险分析、事故树分析、故障树分析等方法,查找各类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奖励制度,鼓励从业人员发现、报告重大事故隐患。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及时发现重大事故隐患。



  第十二条 鼓励有关组织、单位和个人对生产经营单位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举报。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认真核查。核查属实的,按照《郑州市生产安全事故及重特大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办法》对举报人予以奖励。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记录建档。能够立即排除的,应当立即排除;无法立即排除的,应当采取应急安全保障措施,落实责任人,保障生产安全,并立即报告有管理权限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将排除情况记录在档,并报告有管理权限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无法立即排除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组织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评估、分级。



  第十五条 重大事故隐患评估,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安全生产保障条件进行综合评析,作出评估报告,对事故隐患的类别、等级、影响范围、影响程度、估计损失等作出评估结论,并对事故隐患的监控保障措施、整改资金来源、治理方式、治理期限和临时防范措施等提出建议。



  第十六条 评估结束,应当作出评估报告,并立即将评估报告送达生产经营单位。

  评估报告提出的监控保障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等建议,应当客观、适度。



  第十七条 重大事故隐患评估、分级后,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根据评估报告,及时向生产经营单位下达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并负责监督生产经营单位完成重大事故隐患整改。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重大事故隐患的基本情况;(二)可能影响的范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三)整改要求和整改期限;(四)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五)整改督办单位和责任人。



  第十八条 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成立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小组,并立即按照整改通知书的要求,制定整改方案进行整改,及时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应当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

  整改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整改期限和目标;(二)整改措施;(三)责任机构、责任人员以及经费和物资保障;(四)应急救援预案。



  第十九条 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监管。监管部门应当制定监管方案,明确责任人员,实行挂牌督办,监督生产经营单位落实整改措施;必要时,监管部门实行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工作领导分包责任制,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及时排除重大事故隐患。



  第二十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协调,督促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落实监督职责,组织检查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工作,重点检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和监控措施落实情况。



  第二十一条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申请验收。监管部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验收,并自收到验收申请之日起10日内完成。法律、法规、规章对验收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已经停止生产经营的,整改完成经验收合格后,生产经营单位可以恢复生产经营;经验收不合格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经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报请批准后予以关闭,相关部门依法吊销其有关证照。



  第二十二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重大事故隐患登记制度,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登记,对排除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销案,并按月将隐患登记、销案情况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汇总后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三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重大事故隐患的登记、整改和销案等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不得妨碍生产经营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未改正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排查、登记、报告、整改制度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二)未按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排查、报告重大事故隐患,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罚款;

  (三)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后未记录建档的,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四)瞒报、谎报重大事故隐患的,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五)未按照整改要求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整改的,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六)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整改,整改后未申请整改验收或者经验收未达到整改要求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处以2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七)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又不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止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法责令暂时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处以30000元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发现违法行为的市、县(市、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或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但不得重复罚款。



  第二十六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其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接到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后未及时组织评估分级,或者未及时下达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的;

  (二)应当发现重大事故隐患而未发现的;

  (三)对检查发现或者举报的重大事故隐患未及时查处或者核实的;

  (四)未按要求及时报告重大事故隐患的;

  (五)对重大事故隐患未制定监管方案,或者对整改工作监管不力的;

  (六)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未及时组织验收,或者重大事故隐患未排除前同意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经营的;

  (七)其他失职、渎职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本部门负责直接监管领域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