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交通部关于颁布交通部海区雷达应答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时间:2024-07-05 00:47:5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77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部关于颁布交通部海区雷达应答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交通部


交通部关于颁布交通部海区雷达应答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988年9月23日,交通部

天津航道局,上海、广州海上安全监督局:
为加强管理,切实发挥雷达应答器的助航效能,便利航海人员使用,保证航行安全,现颁布《海区雷达应答器管理办法》(试行),请遵照执行。

交通部海区雷达应答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海区雷达应答器(以下称应答器)的管理,便利航海人员使用,保证航行安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交通部门在我国沿海设置的各类应答器。
第三条 各海区航标管理部门是海区应答器的管理机关。
第四条 海区应答器的设置,应按交通部的统一规划、分别轻重缓急、逐步实施。

第二章 安 装
第五条 选择应答器的安装地点,应考虑船舶航行的需要和应答器的有关参数以及航道和周围的环境情况。
第六条 应答器应垂直安装,安装高度应保证其地理射程与设计的作用范围相符、并以作用方向上无遮蔽物为原则。
第七条 安装在灯船、浮标上的应答器,应符合以下各项要求:
1.适应灯船、浮标摇动的影响;
2.具有旁瓣抑制功能;
3.功耗低;
4.天线波束垂直张角大。
第八条 应答器在安装、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振动。

第三章 识别编码
第九条 应答器的识别编码以“划”(——)开始;相邻应答器的识别编码应有明显区别,以便于识别。
第十条 标示新危险物的应答器的识别编码为摩尔斯码“D”(——··)。

第四章 稳压设备
第十一条 应答器的供电部分,应配有稳压设备,其额定功率应大于应答器要求的50%以上;输出电压应稳定在应答器要求的标准值上,且波动应小于5%。
在应答器稳压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均应接电压、电流表。
第十二条 有人看守的应答器的稳压设备,应有整机替换设备。

第五章 管理与维护
第十三条 应答器的管理人员应掌握应答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并熟悉以下各项内容:
1.电源和稳压设备的管理及使用要求;
2.应答器在不同工作状态时,各电压、电流表的有效指示范围;
3.应答器工作的有关技术参数及要求;
4.各项业务报表的填写。
第十四条 有人看守的应答器,应每天检测一次其工作状况;无人看守的应答器,每月检测应不少于一次,或按巡检周期进行。有特殊困难的,管理机关可做出特殊规定。每次检测均应填写《雷达应答器工作状况记录表》(见附件一)。
《雷达应答器工作状况记录表》一式三份。于每月底分别报主管处、区各一份,一份留存。
第十五条 在检测时,若无雷达询问,不能同时逐项测读时、应在二十四小时内的其它时间补测。
第十六条 管理机关应每月两次安排巡检,用船用雷达从距应答器1~5海里的范围开始,至应答器规定的最大作用距离止,对应答器进行扫描检测。搜寻到信号后的扫描时间不应少于五分钟,并填写《雷达应答器工作情况巡检记录表》(见附件二)。
第十七条 管理机关所属船舶凡装有雷达、并具备条件的,在出海执行其它任务时,应对途经的应答器进行观测,并填写《雷达应答器工作情况巡检记录表》。
各船所填写的《雷达应答器工作情况巡检记录表》在回港后应即报送管理机关。
第十八条 管理机关应于每季度末将本辖区内应答器的工作情况汇总,填写《海区雷达应答器工作状况季报表》(见附件三)报部。
第十九条 当应答器的电源输出电压表的读数接近稳压设备所允许的工作下限时,应更换或调整电源。
第二十条 当应答器工作不正常时,应及时检修或更换,但应答器管理人员未经管理机关批准不得开启机壳(包括天线罩)。
第二十一条 应答器发生故障时,应断开电源,填写《雷达应答器故障记录表》(见附件四)。
第二十二条 管理机关应注意收集航运部门对应答器工作情况的反映,逐步改善管理,以提高应答器的工作质量。

第六章 航海通告
第二十三条 新设应答器,在工作前,管理机关应按规定发布航海通告,并报部备查,通告内容应包括:
1.应答器安装地点(包括经、纬度);
2.应答器开始工作时间;
3.应答器工作频段;
4.应答器识别编码。
第二十四条 当应答器工作状况改变或因工作失常必须停止工作时,管理机关应按规定发布航海通告和航行警告,同时报部备查。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一: 雷 达 应 答 器 工 作 状 况 记 录 表
安装地点: 雷达应答器型号 识别编码
--------------------------------------------------------------------
| 时 间 | 电 源 |
|----------------------|----------------------------|
| 时 | 分 | 秒 | 电压(V) |电流(A) |
------------|------|------|------|--------------|------------|
静 默 | | | | | |
------------|------|------|------|--------------|------------|
警 戒 | | | | | |
------------|------|------|------|--------------|------------|
发 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应 答 器 |
------------------------------| 附 记
电压(V) | 电流(A) |
--------------|--------------|--------------------------
| |
--------------|--------------|--------------------------
| |
--------------|--------------|--------------------------
| |
--------------|--------------|--------------------------
| |
--------------|--------------|--------------------------
| |
--------------|--------------|--------------------------
| |
----------------------------------------------------------
用专用设备测试雷达应答器参数记录表
----------------------------------------------------------------------------------------------------------------
| | | | | |
时 | 与应答器间距离 | 工作频率范围 | 接收灵敏度 | 发射功率 | 识 别 码 | 附 记
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 本表每天至少填写一张 填表人:
年 月 日

附件二: 雷达应答器工作情况巡检记录表
船名: 总吨位: 雷达型号:
雷达工作效率: 天线转速: 应答器安装地点:
----------------------------------------------------------------------------------------------------------------------
雷达描扫日期 | 应 答 器 | 雷达量程 | 应 答 器 | 信号保留 | 信号间隔 | 雷 达 |
| | | | | | | 备 注
起、止时间 | 方位/距离 | (海里) | 识别编码 | 时间(圈)| 时间(圈)| 操 作 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应答器方位/距离”一栏中:“距离”对巡检船应包括1~5海里处和该应答器的最大作用距离;对其它船舶,则应按其经过及观测时的实际距离填写。
2.“信号保留时间”,指应答器识别编码在雷达显示器上连续显示的次数(圈)。
3.“信号间隔时间”,指应答器识别编码在雷达显示器上连续不显示的次数(圈)。

附件三: 海区雷达应答器工作状况季报表
主管部门:
现有雷达应答器: 座
其中: X频段: 座 S+X频段: 座
本季新增设: 座
--------------------------------------------------------------------------------------
| | | |
正式工作时间 | 地 点 | 型 号 | 工作频率 | 识别编码
| | | |
----------------|----------------|--------------|----------------|----------------
| | | |
----------------|----------------|--------------|----------------|----------------
| | | |
----------------|----------------|--------------|----------------|----------------
| | | |
--------------------------------------------------------------------------------------
本季撤除: 座
--------------------------------------------------------------------------------------
| | |
撤除时间 | 地 点 | 型 号 | 发布航警时间航海通告(期)
| | |
----------------|----------------|--------------|----------------------------------
| | | |
----------------|----------------|--------------|----------------|----------------
| | | |
--------------------------------------------------------------------------------------
情况统计:
本季: 单位:座·时
------------------------------------------------------------------------------------
计划工作 实际工作 正常工作 故障累计 次数
------------------------------------------------------------------------------------
------------------------------------------------------------------------------------
续上表
单位:%
------------------------------------------------------------------------------------
计划工作 实际工作 正常工作 故障累计 次数
------------------------------------------------------------------------------------
实际工作时间率 正常工作时间率 故障时间率
------------------------------------------------------------------------------------
------------------------------------------------------------------------------------
负责人: 填表人:
年 月 日
实际工作(座时)
注:1.实际工作时间率=--------------------×100%;
计划工作(座时)
正常工作(座时)
正常工作时间率=--------------------×100%;
实际工作(座时)
故障累计(座时)
故障时间率=--------------------×100%;
实际工作(座时)
2.统计时不足一小时的可不计入;
3.故障时间:为①发生故障到排除故障并开始正常工作的时间;
②发生故障到航警发出的时间;
4.航警发出后该应答器即为撤除 本季实际工作时间相应减少;
5.“计划工作”为本季工作计划中的总工作时间(座时);
6.撤除原因应另附详细说明。

附件四: 雷达应答器故障记录表
安装地点: 应答器型号: 安装时间:
----------------------------------------------------------------------------------------
故障发生时间 | 年 月 日 时 分
--------------------|------------------------------------------------------------------
| 电 源 | 应 答 器
|------------------------------|----------------------------------
电表读数 | 电压(V) | 电流(A) | 电压(V) | 电流(A)
|--------------|--------------|--------------|------------------
| | | |
--------------------|------------------------------------------------------------------
应答器专用检测设 |
备检查的情况 |
|
|
--------------------|------------------------------------------------------------------
原因分析 |
|
|
|
--------------------|------------------------------------------------------------------
处理情况及修复时 |
间 |
|
|
--------------------|------------------------------------------------------------------
备 注 |
|
|
|
|
----------------------------------------------------------------------------------------
负责人: 填表人:
年 月 日



广州市区人口机械增长的管理试行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州市区人口机械增长的管理试行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严格控制广州市区人口机械增长,使人口增长计划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根据国务院有关法规,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成立广州市控制人口机械增长办公室,作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的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调查研究,草拟有关政策或规章,制订全市人口机械增长中、长期规划,提出每年机械净增计划指标分配方案,并督促检查实施,积极反映和报告执行的情况。
第三条 凡属迁入广州市的干部、职工,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离休退休干部,部队随军家属或无军籍人员及其随迁家属,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及其他居民(简称迁入广州市的人员),均应按本试行办法管理。
第四条 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既要实行统一管理,又要发挥组织、人事、劳动、公安、民政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在政策上要做到宽严有别,对城市四化建设急需的和中央、省、市有明确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人员要放宽,对非急需的人员一般应从严控制。
第五条 广州市控制人口机械增长办公室,拟定人口机械净增控制计划指标时,必须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每年人口机械增长的指导性计划指标和国家每年按政策规定下达给各职能部门的指令性计划指标,考虑省(含中央驻省单位)和广州市组织、人事、劳动、民政、公安
和部队等系统的需要,提出具体方案报请省人民政府审核平衡后,正式下达各有关单位实施。
省、市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分配指标(含随迁家属人数,下同),制订控制办法,具体组织实施。控制指标应留有余地,如需调整时,省、市各有关部门可提出书面意见,由广州市控制人口机械增长办公室统筹调整。
第六条 严格控制成建制迁入广州市区的单位和人员:
一、凡非属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内的和四化建设特殊需要的、以及有可能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单位,一律不得迁入广州市区,原已迁出广州市、现在其他地方已有基础设施的单位,原则上不再迁入广州市区。
二、凡申请成建制迁入广州市的单位,应经广州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中央驻省单位还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报国家计委批准。
广州市人民政府要指定一名主要领导同志负责审批工作,防止多头审批。
三、成建制迁入单位应负责缴纳城市基础设施增容费,按迁入的干部、职工及其随迁家属人数计算,每人缴费人民币一万元。
四、经批准成建制迁入的单位,一般安排到广州市郊区。
五、对现已迁入的单位,要进行一次清理。凡未经批准的,不准入户;符合迁入条件但手续不完备的,可予补办。
第七条 严格控制成批调动迁入广州市的人员。凡成批调入广州市人数在二十人以下的,按隶属关系分别由省和广州市劳动局或人事局审批,二十一人以上的,报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审批。凡成批调入广州市的职工,其随迁家属亦同时计入控制指标,报有关部门审批时,应同时抄送广
州市控制人口机械增长办公室备案。
第八条 处级以上干部和中、高级科技专业人员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其他专业人员调进广州市不受指标控制,其配偶及子女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的,准予随迁。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随迁家属符合进广州条件的,可不受控制指标限制。
第九条 严格控制一般干部、职工调入广州市。除按现行政策规定随军、随干调动工作者及符合条件的随迁家属和特殊用工外,一般不向外省、外地调干、调工。具体办法:
一、中央和省驻穗单位及广州市属各单位招干、招工,一般应在广州市招收。
二、解决干部、职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应坚持大城市就中小城市,平原地区就边远地区,一、二线就三线,单身就全家的原则。如家庭基础在广州市区,分居时间较长,确有实际的困难的,应逐步给予解决。家庭基础在外地,本人是生(工作)骨干因工作特殊需要不能调出且分居时
间较长的,也可逐步解决。但随迁子女一般不超过二人并占控制指标。
三、家庭基础在广州市、无子女照顾的年老体弱者,可调入一名子女或子女中的一对夫妇。
四、凡超编单位,除特殊需要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外,原则上不从外地调进人员。如属同一系统工作需要调换人员的,应先出后进,保持平衡。
五、凡属照顾性对调的,应坚持先出后进、进出平衡的原则。进多于出的,要受指标限制。
第十条 接收安置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及转业志愿兵应坚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原则,凡不符合规定的,均不予安置落户。具体办法:
一、凡从广州市区参军或异地参军因家庭情况改变而符合条件进广州市的复退军人,均由广州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出具证明,经广州市公安部门复核办理入户手续。
因特殊情况需要从异地参军的复退军人中招工的,应分别经省劳动局、省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或市劳动局、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和广州市公安局共同审批后,由省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或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出具证明到广州市公安、粮食部门办理户粮手续


二、军队转业干部及其家属进广州市区,应按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公室有关规定办理。广州市各公安派出所可根据省和广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公室出具的入户证明办理入户手续。
三、申请迁入广州市区的随军家属,应按中央军委规定的条件和总政治部关于“教育年纪较轻的干部,把家属留在原籍参加生产劳动,不要急于随军”的指示精神办理。驻穗陆、海、空军部队随军家属需迁入广州市区的,分别由驻穗的陆、海、空军师以上(含师)单位的政治机关按中
央军委规定条件审核批准后,向广州市有关部门申报,按规定办理入户。
随军家属是干部、工人的,由人事、劳动部门按干部、工人调动的规定办理;属“农转非”或城镇居民的,应向广州市公安部门申请办理入户手续。
四、有关部队和地方单位要按有进有出的原则,动员转业复员和调离本市的干部、职工的家属随迁。如不随迁者,调出的干部、职工和军队转业干部不能以照顾夫妻分居为由,再次入广州市。
驻外地部队干部的随军家属不准调进广州市区。
五、无军籍干部,要求调进广州市的地方单位工作,应参照1969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出现役干部转业地方工作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纳入转业干部分配计划,由地方分配工作,并办理入户手续。
六、凡调入驻穗的陆、海、空军系统工作的无军籍干部,分别由广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广东省军区政治部、海军广州基地政治部、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参照从外地调入干部条件审批,经广州市公安部门复核后办理入户手续。无军籍职工,则由所在部队报省劳动部门批准后办理调工手
续。
第十一条 地方和军队退休离休干部及其随迁家属进广州市区,应严格按照国务院1980年颁发的《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国务院、中央军委1982年颁发的《关于军队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国务院办公厅1983年转发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商业部、国家计
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离休干部跨省安置的补充规定》和民政部、总政治部1983年《关于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干部退休的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以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1984年《关于外省、市、区离休干部来我省安置的具体办法》等规定办理。符合规定随迁的配偶
、子女,如没有工作的可随迁,在职的应分别报经人事、劳动部门按有关规定审批。陆、海、空军在广州市的干休所保留军籍的干部的随军家属,有工作的按干部、职工调动办理,没有工作又符合随迁条件的凭陆、海、空军军以上(含军)单位的政治部证明到干休所驻地的派出所申请入户

外地退休的干部和职工,本人非独身在外地工作,家庭基础(指配偶和子女)不在广州市区者,不得迁入。
第十二条 严格控制外省、外地驻穗机构,未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设立。经批准设立的,应按规定配备人员,不得超编。在编人员均申报集体常住户口,不得迁入或转为家庭户口。其所需的一般工作人员和工勤人员,不得从外地调进。在广州市内招聘的,可不受编制人数限制
。如调换人员,应先出后进。驻穗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广州市内招聘的除外)不得以照顾夫妻关系为由,把配偶调入广州市,也不得把未成年子女的户口随迁来广州市。外省、外地来广州市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等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一律申报暂住户口。
对现已设立的外省、外地驻穗机构,要进行一次清理。凡未经批准的,要补办申报审批手续;不必要设立的,应予撤销。
第十三条 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投靠在广州市的亲属生活、农村人口与广州市人口结婚的,应严格按照国务院和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办理,农村和城镇公安派出所对未持有广州市公安部门发出的“准予迁入证明”者,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其户口迁往广州市或强行注销其原在当地的户口。
第十四条 对广州市区征用土地后批准“农转非”人口,除有正当理由和居住条件,一般不得向市中心区内移居。
第十五条 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的有关规定,凡违反规定的,公安、粮食部门有权拒绝办理户粮关系,并责令其返回原迁出地。对弄虚作假、以谋私者,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本试行办法从1985年7月1日起施行,并授予广州市人民政府解释权。



1985年6月10日

国家粮食局关于加强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

国家粮食局


国家粮食局关于加强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导粮食行业广泛开展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规范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的实施和管理,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各级粮食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把开展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作为粮食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关健性工作来抓。要通过加强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粮食政策法规的能力和自觉性,为实现依法管粮创造有利条件,为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促进粮食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严格执行粮食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做好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的推广、使用工作
2005年1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粮食局联合颁布了粮油保管员等7个粮食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同时,国家粮食局人事司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粮食行业国家职业标准,组织编写的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粮油竞价交易员等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程已陆续出版发行。各级粮食部门要积极做好粮食行业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的推广和使用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掀起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的热潮。
各级粮食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粮食行业国家职业标准,按照标准设置岗位职责,对技术岗位人员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提出明确要求,促使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行业协会、职业技术院校以及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贯彻粮食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并依此制订和调整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将标准的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去。鼓励采用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进行教学,不断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行业内普及职业技能培训,为行业多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切实加强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为做好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工作,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与管理,加强对承担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机构的指导、监督和检查。要积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粮食职业技术院校、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作用,把继续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和扶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尽快形成等级配套、工种齐全、行业协会和职业技术院校及培训机构、企业相协调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格局。
为适应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工作的需要,国家粮食局人事司协调各省(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地区、粮食品种及仓储、加工业等布局登记备案了一批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基地(见附件)。这些培训基地主要承担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高级工以上职工的培训工作。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依托行业协会、职业技术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严格按照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合格的师资、足够的教室和实训工位等条件,设立培训基地,主要承担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中级工以下人员的培训。培训基地要在组织领导、教学管理、设施管理等环节建立起严密、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以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和效率。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培训基地考核评估制度,定期对培训基地进行考核评估,不断提高培训能力和水平,严把质量关。
四、认真开展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技能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
行业协会、职业技术院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师资,面向行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以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使其达到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是为行业特别是企业提供优质的技能培训服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因此,各培训基地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粮食行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在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上,要结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学习内容,实行订单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效果;在培训目的上,要重视受训者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创新培训理念和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职业培训,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各有关单位、企业要坚持对技术岗位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大力支持职工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职工参加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粮油竞价交易员、制米工、制粉工、制油工等6个职业(工种)的技能鉴定,以技能鉴定促进技能培训。特别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结合定编定岗,强化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各有关单位也要利用现有条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尤其要定期组织生产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促使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落实岗位责任制,逐步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并以此作为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五、严格执行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的有关政策,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实行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要坚持自愿的原则,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强制职工参加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严格执行“考培分开”的原则,不得以鉴定为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提供培训服务时,要严格遵守财政、物价等部门制定的培训收费许可制度和标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所收取的培训费用要按照相关财务制度,严格管理与使用,并主动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所属职业技术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对不执行相关规定,扰乱培训秩序和违反有关收费标准和规定的,要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要撤销其职业技能培训资格。
各级粮食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投入,在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将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在本单位教育经费中列支等有关政策,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附件:首批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名单


二○○六年四月十一日